近几年,汽车租赁业务在不少国家开展得红红火火。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汽车租赁市场发展势头正劲,2001年底的规模达到1100亿美元。汽车租赁业的增幅遥遥领先于其它服务行业。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汽车租赁业相比,中国汽车租赁市场发展仍属于初期发育阶段。世界公认的“黄金产业”为何在我国变得利润微薄、风险极大呢?
市场启而不发
在我国,租车消费市场的季节差异巨大。目前上海汽车租赁市场常备汽车总数大约为3000台,当长节假日出现,市场需求会超过15000台,也就是常备数目的300%以上;而平时一般需求只是1500台。这种畸形的市场需求目前给汽车租赁公司非常大的压力。美国汽车普及率相当高,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影响汽车租赁市场的迅速发展。国际汽车租赁业之所以如此兴旺,备受青睐,主要在于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吸引用户,不少汽车租赁公司推出“多媒体通讯汽车”、“办公室汽车”和“住宿汽车”等品种,颇受从事不同工作的用户欢迎。
企业客户少之又少
在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用户采取的降低成本手段中,租赁汽车是最重要的一种。日本近年在国外建立了生产和销售基地的中小企业主中,有30%的人没有在当地拥有自己的汽车。以日本东京一家制造玩具的工厂为例,它在墨西哥、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等国开设有分公司,但所使用的交通和运载车辆毫无例外地全部都是租赁而来的,连司机也在当地聘请。工厂的财务报表显示,此举节省了28%的行政开支。租赁汽车的确能省下大量资金,因为用户不必支付包括养路费、保险费和维修费等在内的一大笔费用,连车库也不需要,只要求租赁公司派出司机,用户只需要按日或按小时付租金。在我国大大小小企业的商务活动中,不是自已买车,就是“打的”,很少想到用汽车租赁的办法降低交通成本。这导致了我国汽车租赁中企业客户少之又少。
规模效益差
就广州而言,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汽车租赁公司有60多家,其中只有31家取得交通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大多数汽车租赁公司经营主体分散,35辆车以下规模的企业约占6成,这些中小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不惜以低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展开价格战,致使行业难以发展,形不成规模效应,有些企业的利润率甚至出现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