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生的姜晴,开着公司的桑塔纳,背着一个外形硕大的皮包,与记者交谈中时不时要接听一下手机,言语中流露出与她年纪有点不相符的成熟。她说,刚开始创业,怕对方生意人小瞧,穿着打扮有时要刻意扮成熟,但渐渐地,她悟到,谈生意最终讲究的是实力。
毕业设计,恰巧与剑桥导师对接
想出国的念头是姜晴就读金华一中时就有的,她说班上留学风蛮盛的。本科考上沈阳的东北大学,学应用物理专业,大二时她就积极备考托福,大三快结束时,她托福成绩过关了,她本想申请美国读研,但这时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她面前:她本科毕业设计的方向是超导,与剑桥大学工程系有位导师招研究生的方向很对路,于是经系里导师推荐,她的申请很顺利。
剑桥除了看语言成绩外,要求申请者平时的专业成绩要在89分以上。姜晴没有达到89分,但她在成绩单里如实提供了情况,注明她在系里排名第4,而系里排名第一的同学平均分也没有达到89分。对方也认可她的成绩。
其间,她的剑桥导师TIM还在约定时间对她进行了电话面试。她记得,那天她是在学校寝室里接到TIM的面试电话,TIM问了她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研究超导等等。姜晴说,当时她的英语不是很好,在电话里交谈不可能很深入。很快,2006年她本科毕业时,剑桥大学工程系录取了她,硕博连读。
放弃全奖读博,想积累社会经验
虽说录取的是直读博士,但读了一年她主动改成了硕士,尽管她在接下来读博期间,已经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了。她放弃在剑桥读博的理由是,她发现,学术研究不是她最感兴趣的。
通过硕士学习期间,她已经全方位地学到了自主式研究的方法。她的导师TIM一人带10个学生,分2个小组做课题。她记得一进剑桥,她和导师花了半天时间碰了个头,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她选的是超导电机类方向。接下来,她就得完全靠自己决定一系列事了:准备学哪些门课?上课要买什么书?如果图书馆没有,连课本都要自己去找。
在剑桥,她学了30多门,而考试只选2门开考。记得她选择考试的是材料学和设计两门,她发现,从中学大学一路考过来,这是一生中觉得最难的考试。没有选择题,没有填空题,说是开卷考,根本没有时间翻资料、查字典,全是强调创造性的题目,她就记得在2小时内,她就不停地写啊写,足足写了10多页纸,考出了一身冷汗。[page]
背水一战,机会给她一年半时间
姜晴越来越清楚地发现,搞工程类的学术研究,三十四年都难以实现产业化,最终能产业化的也只有10%左右的课题。她要么改学别的,要么就回国。她转而申请去美国读博。在等待录取期间,她回国进入北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做了三四个月的实习生,又去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这时,她收到了美国几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包括康奈尔大学录取她为工程管理博士生,但她最想去的哈佛大学没有录取她,这让她很失落。
而创业是她自小的梦想。这时,一家提供技术支持的合伙人聘她当总经理,来杭州组建一个新公司,主要是研发一种医疗数字X光机。对方需要一个有工科背景、又有管理经历的管理者,而她则找到了一个创业的舞台:她有部分资金投入,将来业务干得好,公司有股权激励,这对她来说有点半打工半创业性质,创业的风险比单纯白手起家要好一些。但姜晴表示,压力还是很大,走马上任半年多来,她就像随时“待机”的孤独的创业者,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基本分不开。她筹建的美诺瓦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还没最终拿到执照,近段时间都在忙着办各种注册手续,外加招聘了10多位员工。她说,与传统的医院X光机相比,她要开发的新产品好比是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原先代理的是德国原装进口设备,一台要150多万元,如果国产化,找到替代材料,降低成本,应该有市场。但机会给她的也许就是一年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