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市场变化与发展创新
2011-12-5 9:46:44
访问量:2884371
摘要:一个旅游大国的形成可以靠自己,一个旅游强国的形成一定靠出境游的发展,这是一个规律。
在说旅行社的市场变化与发展创新之前,先说个章鱼保罗创意营销的故事,按说一个章鱼和世界杯扯不上什么关系,可是今年世界杯期间章鱼保罗变成了热点,大家都在谈论。阿根廷人要把它杀掉做章鱼大餐,德国人则非常欢迎保罗,这实际上是海洋博物馆的一个创意营销。非常遗憾的是章鱼保罗只有三年寿命,因为它今年已经两岁了,而章鱼最长不会活过五岁,但至少在这三年之内它会是海洋博物馆的一个亮点、一个热点。随着世界杯的热潮,章鱼热遍了全世界,一个章鱼、一个创意,构造了一个最大的营销热点。
总体来说,旅行社现在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比较宏观的问题,一类是技术性的问题。技术性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现在毕竟不在一线,而且现在只强调技术问题也不重要。在目前这个阶段觉得很重要的事,如果超越了这个阶段,这些技术问题就都会过去了。发展中一定有困难,但是我们需要对困难做具体分析:第一类困难是阶段性的困难。超越了这个阶段,这个困难也就没了。第二类困难是战略性的困难。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是不是把这个困难在战略层面上认识清楚了。第三类困难是技术性的困难。技术性的困难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难题,同样,如果技术进行了一些更新,现在这个技术性的困难就过去了。第四类困难是操作性的困难。操作性的困难不用谈,做事不可能没难处。除了技术性的困难和操作性的困难不谈,剩下的问题我都会谈一下。
一、总体情况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旅行社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现在的状况到底怎么样?
在1993年的时候,我对旅行社的评价是小、散、弱、差,后来这个评价成为行业普遍的评价。实际上,这个评价并不准确,只要做得好,小不是问题,但是散、弱、差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旅行社业小、散、弱、差。到现在为止,旅行社行业大体上还是这么一个状况。从1993年到现在,17年时间了,围绕着旅行社我说过很多话,也说过一些算是大家都认可的话,可是现在来看仍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中青旅首席执行官蒋建宁曾经说过一句话,说我们的旅行社行业没大没小、没黑没白、没好没坏,因为他是从其他的行业进入旅行社行业的,所以有一个比较,看得很清楚。
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国有旅行社21649家,按说这个规模已经不小了,1987年时,全国的一类旅行社17家,二类社230家,从1988年到现在,旅行社的数量增长了100倍。国家旅游局统计的21649家旅行社里,有21224家数据有效,总资产585.96亿元,社均27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0万元,流动资产150万元,剩下来的是所有者权益,586亿里大概所有者权益就是200亿元。旅行社行业总收入1860.53亿元,社均876万元,算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但是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整个行业的毛利润134.36亿元,对于旅行社行业来说,毛利润的概念就是增加值的概念,社均63万元,人均3.95万元。净利润总额11.48亿元,社均5.4万元。收入利润率为0.64%,资产利润率1.9%,如果和全世界相比,我们的收入利润率还算是高的。从业人员34万,社均16人,人均利润3376元。比如和工业企业相比,全国的工业企业现在大体上销售利润率是5%左右,资本的利润率大体上可以达到8%—9%,我们现在相比起来,毛利润还不算低,其他没有一项指标可以比得上平均水平。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按一定方向流动的。如果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很高,所有的资金都会集中过去,资本就会集中过去,就会把利润拉下来;如果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很低,资本就会退出,利润率自然会提高,从长期来看,就会形成社会各行各业总的平均利润率。就各项指标而言,我们在社会上和各行各业相比,都处于低谷,但是没有资本退出,我们的利润率没有逐步提升,这就是我们旅行社行业的一个特点。旅行社行业的社均毛利润是63万元,但是人均只有3.95万元,实际上社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均。我们两万多家旅行社,净利润总额是11.48亿元,但是导游一年的收入净利润可以达到30亿元,之所以大家还在这个行业坚持,这就是旅行社行业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客观分析、客观认识,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道德的问题。
二、具体分析
旅行社行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34万人就业,如果这34万人不从事旅行社行业,就会变成国家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国旅总社是老国企,国家利益至上、企业利益其次、员工利益第三的观念很重,我们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按照这个观念,我们的企业未必能发展起来。
通过对旅行社行业基本数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旅行社整个行业两万多家企业,从业人数34万,一个富士康在深圳就容纳42万人就业,还不算全国其他的地方。现在富士康正在向内地发展,各地都伸出了橄榄枝。那仅仅是一个企业,我们是一个行业,我们还觉得贡献很大,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比较。当然,有这点贡献也不错了,至少我们没有变成国民经济的包袱,我们在做贡献,而且这种贡献更大的不在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在于对老百姓生活品质提高的贡献。所以,旅行社行业需要根本的转换,实际上我们这点利润、这点税收根本不重要,可是现在旅游已经变成了老百姓的生活要素,围绕着生活要素,我们提供了服务,而且服务的品质在不断地提高,这就是旅行社行业对国家发展的最大贡献。
三、旅游企业产品
旅游企业的生产,首先不是生产什么具体产品,而是生产什么概念。比如,旅游总体而言,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旅游交通不仅是生产位移,而且是生产位移中的良好感受;饭店是生产文化性的享受;旅行社是生产便利和情感;景区是生产异质体验和文化吸引;主题公园是生产欢乐;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是生产创意,生产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公司是生产信息整合,生产知识。旅游的几个主体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位。
旅行社生产便利和情感,一是旅行便利,二是情感服务,现在旅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旅行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10年以前,我在大连讲电子商务新经济条件下的旅游发展,我谈了一个观点:现在旅行社的运营状态还可以维持15年,15年之后如果旅行社不变,就会被淘汰。我把年限说得很精确,这实际上是在冒险,当时就希望给大家一个概念,这里确实存在一个旅行社传统的运营方式、业态还能维持多久的问题,那次讲课到现在10年了,按照当时的观点还有5年。现在我还是这个态度,如果我们不改革,也就有5年的时间了。
四、旅行社改革
旅行社是提供便利和情感的服务,这就是我们始终能够胜过电子商务公司的原因,但是仅守着这两条也不行,具体地说有四个方面:
(一)整合资源。今天,整合资源的面越来越广,我们原来讲的旅游资源要不是名山大川、要不然就是名胜古迹,这种资源基本上是单一的观光旅游的概念,现在不同了,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可用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比如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萨达姆被抓之后,英国6000人报名参观他藏身的地方,可是没有一家旅行社敢做这个团。直到去年,38名老年人终于成行,出发之前,每人签了一份生死文书。最终,他们安全去、安全回,每人收费1万英镑,这完全是一种特种旅游产品,启发我们如何去整合资源。
(二)设计产品。设计产品一定要有独特性,但是旅行社的产品存在没有知识产权、没有专利保护的问题,这意味着新产品设计出来,就有人搭“便车”,等于自己前期的工作都白做了,所以就造成了旅行社很难讲产品创新的问题。也正因此,只有垄断性的东西别人才做不了,比如广州的惠州大亚湾核电站,有家旅行社就专门吸引香港人去看核电站。建大亚湾的时候,有些香港人有想法,所以初期大亚湾核电站每年要花五六百万元做公关。后来我建议他们组建一家旅行社。旅行社成立以后,香港人一批批地过来,他们看完了都觉得挺好。我们的运作方式和国际上的运作方式不同,我们的理念也不同,原来是宣传的概念,人家不领情,现在改为产品的概念,反而做成了。
湖北的一家旅行社曾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三峡旅游”商标,注册完了给大家发通知,谁做“三峡旅游”线路必须要交知识产权费,结果大家都反对。为了这个事,我专门到国家商标局去协调。我的观点是如果这样的注册成立,那我注册一个环球旅游,全世界的旅行社都要给我交知识产权费,再注册一个宇宙旅游呢?在这样的争论中,这个注册最终撤销了,这就是旅游产品的一个特点。既然有这个特点,就意味着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天然的弱势,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设计产品的功能也没有了。
(三)生产便利。旅行社的生产便利不仅是便利服务,也包括便利价格,这是我们的根本。我们等于是团体采购,一方面给自己留一点利润,另一方面把这点利润让给消费者,这都是便利。所以,不仅是旅游的行程便利,包括方方面面都提供了便利。当然现在的问题在于从便利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已经变化了,在网上很多问题可以解决,没有必要非找旅行社,这就是说旅行社也有“夕阳”的一面,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面,不思进取,不思改革,便利就不重要了。
(四)提供系列。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系列性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单一的产品用不着旅行社。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去年我去了5次海南,今年去了4次,都是参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讨论,包括政策设计。最近国务院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纲要》,我就谈了一个海南旅行社的问题。一开始他们看得很重,我的态度是没有必要这么看重,海南现在大概有七八百家旅行社,在发展过程中,也折腾了很多次,一开始严格审批,后来又放开,后来又提出“先上车、后买票”。海南的根本问题是发展转型的问题,原来海南就是5日游,之后高速公路修好了,变成了海南3日游。海南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5日游、3日游,什么时候海南有十家、八家的旅行社,再加上二三百个门市,剩下的都没有了,海南的旅游转型就真的完成了。
海南现在用不着搞什么市场治理整顿,因为它是整个发展的转型问题,从单纯观光到观光加度假,到度假加观光。现在三亚基本上是度假加观光的模式,整个海南是观光加度假的模式,如果整个海南岛真正变成度假加观光的模式,海南的旅行社用不着这么多,那时候市场秩序也会更好。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困难,当然,旅行社的优势在于我们提供的一个系列产品,如果我们提供不出一个系列产品来,现在点对点的散客潮基本上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原来我们是市场的100%,现在变成了市场的40%,同时,旅行社越来越多,这样一个过程必然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过程,我们提供系列的方式如何和点对点的方式相融合,这就是对我们的挑战。
(五)充满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服务,旅行社确实没有存在的价值。正因为我们有这种情感服务,所以我们到今天还在维持,而且从总量上来说,还在发展。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做到这一步?简单地说,旅行社是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是服务里充满文化的、文化里体现服务的一个企业,如果把这点认清楚了,我们有些事情就可以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五、竞争门槛
(一)行政门槛。旅行社行业门槛越来越低。现在行政门槛已经没了,平均一个旅行社的总资产不超过200万元,从净资产来说,大体上就是100万元。100万元现在在北京的概念就是一套一居室的房子。行业门槛越低,行业素质就高不起来,但是我们要把门槛提高的可能性好像也不大。
(二)倒闭不转人。1994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推出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这个制度前后协调了两年,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按照质量保证金制度,全行业当时3000家旅行社,估计有1000家旅行社会被淘汰,压力也很大。但是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就是旅行社有一个倒闭不转人的特点。1995年1月份开始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当时某省旅游局给我打电话,说大概有50个旅行社要淘汰,涉及七八百人就业,他们很担心,实际上如果一个500人的工业企业破产了,这500人是个难题,但是旅行社不用担心。
3000家旅行社,最后淘汰了1500家,一个行业的一半在一年之内被淘汰,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先例,我当时也是担心,可是就是因为旅行社倒闭不转人的特点,没有出现任何事件。我这几年带博士生,每年招博士,最后要面试,我和金融专业的教授共同来面试,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报考旅游的这些学生素质就是差一些,报考金融的学生素质就是高一些。反过来说,我们如果靠提高行业门槛这种方式来提升行业素质,现在来看,基本达不到了,市场门槛现在没有形成,从这一点上,决定了旅行社的行业素质就起不来。
(三)劳资关系。现在社会最大的一个矛盾就是劳资关系,旅行社基本上没有劳资关系。我们的导游基本工资都没有保证,一个旅行社就是五六个人,老板不是老板,员工也不是员工,这也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特点。实际上这里反映了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旅行社这个行业现在是“夕阳技术、夕阳运行、夕阳状态”,不能说旅行社是“夕阳行业”,但是技术、运行、状态这三个夕阳是成立的。我们处在这种夕阳状态里,旅行社只是增加了一些数量,2009年比2008年的总量增长了百分之七八。按说去年有金融危机,我们的行业处在低谷状态,但是还是处于增长的状态。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设立一个竞争门槛,当然,将来市场上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竞争门槛。
(四)典型案例。竞争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举4个典型的例子。
⒈携程网:携程网说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高科技公司,而是一个高科技的使用者,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携程网刚刚在南通设立了一个呼叫中心,有15000人,我第一次去携程的上海总部,看到300个接电话的小姑娘,我已经看得目瞪口呆了,第二次去有3000个,现在南通盖了一栋大楼,15000人,携程本质上就是旅行社委托待办一个环节的集中放大。当然这几年,携程也在谋求立体化发展,就是所谓线上线下的结合。客观而言,委托待办这个环节原来完全是被边缘化的。
⒉“去哪儿”网站:这是一个新的网站,2006年成立,现在已经非常厉害了。最近接触得比较多,我对它才有所了解,现在虽然不能说比携程网做得更大,但是市场影响已经有了。“去哪儿”网站的方式就是引导消费,严格地说,是一种信息消费,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就是在不断地提供新的信息。想知道去哪儿,想知道怎么去,都可以上这个网,对一个传统模式累积量越来越大,大家在使用这个网,所以广告的流量也越来越大。
最近他们聘我做他们的荣誉试睡员。聘完了以后,几个记者给我打电话,让我说说试睡员的事,实际上这个事情我还不太清楚,只知道这种荣誉试睡员有1万块钱的月收入,现在有这么一批。大家都认为这是个愉快的职业,实际上并不愉快,基本上到什么饭店需要自己选择,而且选择的都是大家不太知道的饭店。其次进了这个饭店,所有环节都要写下来,哪点好,哪点不好,每天大概要写两三千字的总结。最后,还要有一个从前厅推断后台的本事,因为这不像新闻评论检查员,新闻检查员可以看后台,但是试睡员不能看。试睡员的成本不低,但是是值得的,所以说“去哪儿”网站就是一个引导消费的概念。
⒊易游天下:这是一个连锁机构,2008年成立,现在在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分支机构,而且它的分支机构都是全资的。200多个全资的连锁机构,一个机构10万元,就要花2000万元,按照我们现在的概念,大约要花上亿元才能把这件事办成,这一点就可以反映出易游天下的资本支持。
⒋宝中旅:宝中旅的概念就是要做旅行社行业的国美和苏宁,他的观念就是做专卖店,家用电器行业会形成国美、苏宁这样的特大型企业,旅行社这个行业也会形成。
这几个企业相比较,携程网算是年头长一点的,但是携程网现在有很大的难处,剩下几个都是这几年新冒出来的。有旅行社总经理认为,华远、凯撒、捷达、中信等企业构成最直接的挑战,实际上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几个企业并没有构成根本性的挑战,因为这几个企业靠的是机制的灵活,靠的是对市场的敏感性,尤其是出境游。他们都是从老旅行社出来的人,当年在旅行社都是叛逆者,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叛逆精神,才可能抓住这样的机会。真正对我们构成挑战的是携程、“去哪儿”等企业,他们是在新的平台上,构造新的优势,而不是简单的机制灵活、市场影响力。
⒌共同特点:携程网、去哪儿、易游天下、宝中旅这四个企业,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依托资本。有足够的资本进入,就可以构造一个竞争门槛。第二、依托技术。严格地说,他们只是高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技术的创新者。第三、依托市场。
如果能够把这三个依托统统“依托”下来,就真正树立了竞争门槛,我们的行业门槛一定会形成;如果什么依托都没有,在市场上恐怕只能被淘汰。我一开始的观点是,酒店行业有升级没换代,旅行社行业连升级都没有,所以才造成了我们现在的没大没小,没黑没白、没好没坏。但是严格地说,我们不是没有升级换代,只不过我们升级换代的这些东西还没有形成计划。流通业也是传统行业,就产生了国美和苏宁,我们也是传统行业,当然也会产生国美和苏宁。现在反过来看,这些现象都有了,发展过程都有了,如果按照国美和苏宁的发展过程来印证,也就是5年时间,该起来的一定会起来,到那时候一套新的竞争门槛就会形成。很自然,只有把这些综合到一起,才能看出挑战。
六、国旅总社机遇
上面谈到的都是国旅总社的挑战,我们也需要研究国旅总社的机遇何在。
(一)上下游延伸。所谓上下游延伸,对于国旅总社来说,难度不是太大,有些事也正在做。比如像上海春秋旅行社,就是直接借助春秋旅游搞春秋航空,前两年的环境很困难,但是春秋旅行社挺过来了。前年在银川开会,碰到了春秋集团的王正华总裁,我们俩聊的过程中,不到三分钟他就叹一口气,真是长吁短叹。他说航空和旅行社不同,旅行社没生意了,顶多就是养点人,现在一架飞机只要趴着,一天就是4万美元,只要飞起来,一天就是10万美元,这和做旅行社的压力完全是两个概念。但是现在挺过来了,当年国家民航总局批的5个民营航空公司,只有春秋挺过来了,之所以能度过难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有旅行社的网络优势,就意味着他有客源。
这种情况下,民航总局也要对他高看一眼,原来对春秋航空是非常歧视的,差不多就要收回去了,现在这一关过来了,就有希望了。当年春秋旅行社准备扩展航空业务的时候,王正华总裁就专门找我谈过,我就建议他不要做这件事,因为航空和旅游本质上是两个东西,航空是资金密集型的。当然,当年也是国家旅游局倡导,国旅总社和民航总局成立了一个公司,当时也是想发展航空,但是后来变成了航空服务公司,这是一种上游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下游延伸的模式。
当然,这不是说国旅总社要搞航空,首旅集团联合海航成立了首都航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这样北京就有了自己的航空公司,它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领域。在国际上,现在真正大的旅游集团,是做包机的,比如途易(TUI),在整个欧洲,6000个网点,就做包机,一开始自己都没有飞机,后来发展起来了才有。途易每年往远东送100多万客人,当年我们在柏林和途易谈,只要我们有两个点让他们停留,他就承诺每年往中国送30万客人。回来后,我们很兴奋,就去找民航总局谈,我当时说了一句话,开放的国家应该有开放的天空,民航总局的态度是这是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反过来说,这就是另外一个模式,基本上德国就是这种全产业链的模式。现在中粮集团提出了全产业链的概念,就是从田间地头一直到餐桌。这种事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得下来,比如现在有一些旅行社,也开始包景区,就是想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研究,但是至少形成一个大企业的机遇,小企业是不可能把握这种机遇的。这几年很多旅行社包景区,有的不是包景区,是包一片,自己接触到的客源就往那里拉,景区增值的收入,旅行社就从里面分成。有些景区现在还没有火起来,但是通过旅行社的培育,发展起来了,就意味着旅行社谋求的是增值的一部分收入。
(二)出境游。从出境游的角度,全世界而言,一个旅游大国的形成可以靠自己,一个旅游强国的形成一定靠出境游的发展,这是一个规律。我们现在存在一个问题,中国的出境游已经有很大规模,但是我们没有和这样一个规模相匹配的企业。大企业需要靠政府支持,这一点不能否认,里面一定要有政府支持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如何谋求商机。比如美国的运通,主业是旅行金融,那么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些旅行金融的业务?这样的机会绝不是一般企业的机会,国旅总社在旅游金融、旅游保险上可以按照运通的模式,进行一些尝试。
从市场需求而言,旅游金融、旅游保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既然有这样的需求量,就意味着这是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商机。央企有一个优势,地方政府都很支持,因为地方政府支持央企没有问题,如果支持民企有时候说不清楚,反正地方的目的就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增加税收,能支持就支持,这就是民企很难创造的优势。现在的问题在于一个规律在中国没有发挥作用,显然就是中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三)分工体系。从分工体系而言,大体上旅游这个行业在国际上会形成一个水平分工,在国内应该形成一个垂直分工。现在是这两个分工体系都没有形成,我们不是制造业,不是高科技。制造业到现在为止,一个基本情况就是高端的、最有利润的东西把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里,资源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在发展中国家,这是制造业一个普遍的情况。从旅游行业来说,我们和国际上可以形成一个水平分工的格局,第一个原因是旅游行业的技术密集含量不大。世界贸易组织把旅游列为传统服务行业,在中国我们定为新兴服务业,实际上严格地说,旅行社行业和其他高科技、制造业相比,我们的技术含量还是低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和国际上相比,技术差距不大。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现在有庞大的出境游客源,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国际上达到一个水平分工的格局,是完全可能的。
20年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客源都在发达国家手里,定价权也在人家手里,所有的运行规则更是在人家手里,人家说什么,我们只能听什么。那时候才有组团社、外联社、地接社这样的区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淡化了。所以,在国际上,我们需要纳入水平分工体系,这不是小企业可以做到的,在国内就应该形成垂直分工体系,就是大家说的批发零售这样的体系,现在这个体系在逐步形成。准确地说,批发零售这种概念是从出境游这个体系衍生出来的,现在国内游这个概念大体上也在形成,入境游没有批发零售的问题,那是外国旅行商批发零售,是两套运行体系,我们现在容易把这两套运行体系混在一起。总体来说,一个产业发展了30年,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有效的、有规则的分工体系,只能说明这个产业不成熟。所以,像国旅总社这样的企业,国际上纳入水平分工体系、国内构建垂直分工体系,应该是我们做的事。
(四)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占据前沿,就意味着在国际上我们要和一流的旅行商开展竞争。实际上就整个国家而言,也是这个问题。
去年中美战略会谈,有一个问题我很关注,我们原来以为美国会关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诸如此类的事,实际上美国提出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为了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提出了凡是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能向国际上采购的政策,美国人就开始抗议,说这是一种垄断,是一种保护。之所以这个事情他们那么敏感,就是因为过去30年,我们和发达国家没有竞争,发达国家对我们是转移,我们是承接,所以他们把需要淘汰的产业淘汰出来,我们来承接这个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竞争对象是亚洲四小龙;九十年代,我们的竞争对象就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现在我们的竞争对象是印度这些国家,我们和发达国家在过去的30年,没有真正的竞争。
现在我们谈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谈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我们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开始了。这种竞争的严酷性要超越过去的30年。所以,如果还用过去的一套思路、一套做法来应对未来,显然不行。在国际上,旅游业和发达国家竞争,过去是人家组团,我们接团,靠着有一点行政垄断的优势,包括我们有历史形成的品牌优势,可以往下做。现在不同了,在一个水平分工体系上,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旅行社如何开展竞争,这恐怕对我们不是一个眼前的挑战,而是一个长远的挑战。这里面更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的工作。
有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到国家民航总局开会,民航总局的信息中心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一个项目,要开发一个中国的GDS系统(全球分销系统),提出的要求就是申报一个12亿元的项目,希望发改委批准。那天国家发改委的交通司司长、副司长和民航处的处长都来了,他们就没听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了一遍,大家才算明白。其中有一个当时觉得无法理解的观点,民航总局说现在投资12亿元,建立我们自己的GDS系统,但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将来这个系统要考虑卖给欧洲人,或者卖给美国人,花12亿元,将来有可能卖50亿元,如果这12亿元不花,将来就卖不出钱来,所以发改委的领导听不懂。当时全世界有4个GDS系统,欧洲两个、美国两个,日本都没有。最后国家发改委批下来15亿元。
旅游不同,我们强调要占据前沿,但是现在我们甚至说不清楚前沿在哪里。比如国际上,旅行社的运营、旅游业务的运营,前沿到底是什么?我们只知道GDS系统是个前沿,一说就是什么美国运通、德国途易(TUI)、日本交通公社,把这些当做我们的参照系,但是在技术变化这么快的年代,到底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比如美国运通,以旅行金融为主体来拉动旅行的发展;德国途易基本上就是全产业链的概念;交通公社是守住传统的运营模式,然后增加一些技术的含量。实际上,这些未必是我们真正的参照系,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运营上,中国和国际上没有太大的技术差距,所以我们可以研究通过转型升级来占据前沿。
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国家科委的课题,就是现代条件下服务业支撑技术研究。我们最后提出了数字旅游的概念,依靠一群年轻人,做了一个6万字的文本,那个文本我看得似懂非懂,但是他们说,那个文本当时达到了国内的前沿。现在来看,这个文本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总是强调信息化,实际上信息化只是一个基础,进一步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一个手段,最终是智能化。
关于“云计算”我专门听了一堂课,听完之后,感觉“云计算”对旅游有用。当时讲课的就是一个部队院校的小伙子,现在是全国“云计算”的领军人物。
讲完了我就跟他讨论,“云计算”的那点事我算是听明白了,但是旅游的情况他不了解,后来我跟他简单地介绍了一番,他当时眼睛一亮,说“云计算”在旅游领域将会起到重大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云计算”,通过应用这套技术,来把旅游提升一下。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应用这种前沿,用不着创造,只要学会应用就行。
(五)两头在外。两头在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战略,是说在引进外面客人的同时,要组织客人出去。两头在外和两头在内联系在一起,借助我们的资源和条件吸引外国人来,同时借助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组织中国人出去。另外一方面,就是国内旅游,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市场、自己的组织运行。所以,两头在外、两头在内都要做,我们要超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这么一个概念。
以上5个方面是国旅总社的机遇。如果能够把这5个方面抓住了,国旅总社真正的优势就培育起来了。当然,这很难,但是难是正常的,犯错误也是正常的,走弯路也是正常的,实际上我们不是在成功中发展,就是在错误中发展,只要这个错误不让我们伤筋动骨,就意味着我们会不断地修正错误、不断地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