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店特产大卖
《舌尖上的 中国 》片中提及了大量美食吊起人们的胃口。淘宝网抓住商机,推出了“舌尖上的淘宝”专题,罗列了片中提到的各色美食,如松茸、乌鱼子、醉蟹、奶豆腐、诺邓火腿等,为了方便用户购买和分享,淘宝网不光给出了美食参考价,还开启了团购通道。消费者只要轻点鼠标,点击美食 图片 ,就能轻松购买。
淘宝数据显示,香格里拉松茸、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徽州毛豆腐、大理乳扇……等地方特产美食从《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以来,在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达到近400万次,环比增长13.54%,共成交582万多件,仅云南诺邓火腿5天内成交量就增长了17倍。
浙江台州卖活蟹的淘宝卖家谢碧波告诉 记者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他家的三门青蟹火了,卖到了全国各地。谢碧波说:“成交量至少翻了两番!没想到一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生意。”
就连烹具也大卖了,淘宝烹饪套装搜索次数环比增长143.75%,各种锅、壶增长21.78%,用于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等成交量涨幅最大,分别为70.86%和33.4%。
美食之旅火了
享受美食是旅行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打着“美食之旅”旗号的 旅游 线路成为热门。一些旅行社、 旅游网 站立马推出一系列美食游线路,让不少观众和网民循着美食的香味,在行走中品味不一样的中国。
携程旅游大力推荐“舌尖上的旅行”专题,20余条旅游线路主要由《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地点组成,主推海南和乐蟹、云南过桥米线、北京烤鸭、湖南臭豆腐、四川火锅等美食,包括了20多个省市旅游线路。据了解,携程旅游5月中旬开出的北京、丽江寻美味之旅上线两天即成团,国外线路中则有专门去泰国米其林餐厅的线路,凡是跟美食有关的线路,都很受欢迎。
每年端午前夕,中国国旅都会推出“去阳澄湖吃大闸蟹”的旅游产品,第一批是6月份出发,第二批在9月份出发,而从今年的情况看,两批预订人数已达到千人以上,“舌尖”带动的旅游效应可见一斑。
高校、地产商借题发挥
在网络上,各大高校也跟风“舌尖”,北大、清华、人大的有才校友们模仿“舌尖”那种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式解说词,创作了属于自己母校的伪纪录片,列出虚构的策划提纲,推出了各大高校《舌尖上的母校》。在《舌尖上的清华》文案中,第三集为《清华造的经典》,主要以清华自制的酸奶等食品作为焦点展开,拍摄内容包括厨房的加工、师生的好评、校友的留恋等。
地产界也开始追逐美食效应。近日,万科府前一号表示将以“舌尖上的南沙”为名义,举办一场海鲜美食节。以美食为“诱饵”吸引一贯讲究吃的广州人,让部分潜在客户愿意专程到楼盘一游,提升成交量。
文化产业新思考
一部短短七集的美食纪录片,居然为商家带来如此火热的商机,实在出人意料。这也引起我们对文化产业的更多思考。
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 航空 、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
为了进军中国市场,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系列都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包括音乐、背景、 人物 服装,甚至人物动作,一上映,便吸引了大量中国观众,取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反观中国的文化产业,显得犹如舢板面对航母般弱小。做大做强中国产业文化,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时代所需。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走红,除了选题好、拍摄设备好、情真意切以外,更重要的是借鉴了欧美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据了解,在第65届戛纳电视节上,该片在所有中国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电视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点名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片花。“他说他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该片总导演陈晓卿说,仅“A Bite Of China”这个片名就斟酌了很久。
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一文化的消费人口,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比一般的国家要大得多。《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后带动相关经济这种现象的产生,应对我们生产出更优秀的文化产品,让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带来更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