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盟与博友飞马谈旅游
2011-11-26 0:32:36
访问量:2889161
丁盟与博友飞马谈旅游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这其中有苦有乐,特别是通过博客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共同探讨旅游如何发展让我收益匪浅,现拿出晒晒也算一个总结回顾吧!
一:
2009.1.19
旅游开发既要学习成功地区旅游开发经验,更要不断的创新并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应自己旅游发展之路。
1.要在市场开拓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下功夫。对周边市场,要利用国家调整节假日带来的游客出游新变化,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研究更多办法把市场做深做透,争取更多游客来泾县旅游,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在宣传促销上,要不断创新,增加密度和强度;在组织形式上,既要开展大规模联合行动,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景区为单位的“小分队”出击,对目标市场进行密集的“轮翻轰炸”。还要采取在目标市场设立旅游营销中心,咨询中心等办法,把旅游宣传促销的触角伸进城市居民社区、、学校等终端,把市场做深做透。在远程市场开拓上,在积极参加省外各类旅游交易会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泾县旅游进行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升机关、企业泾县旅游的对外知名度;二是要选准目标市场精耕细作,做深挖透,追求实效,力求在目标城市形成泾县旅游的品牌效应。
2.要在跨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上下功夫。区域合作是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是实现“四个共享”:即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我们要继续加强和深化与周边的非同质化景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连线合作;通过全方位的区域合作,推动泾县旅游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3.要在重点旅游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在重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上有新突破,让各类旅游产品组合结构更合理,更丰富。既要继续完善宣纸文化产业园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重点景区(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景区开发;同时打造生态乡村旅游精品;通过一批重点旅游产品的建设完善,丰富泾县旅游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旺盛需求。
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上,要特别注意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是产品的深度开发问题。对已经建成,投放市场的旅游景区,要进行深度研究。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掘更大价值的,经过科学论证和创新策划后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放大;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开发的要进一步精益求精,提升质量;需要创新内涵的要进一步创新。
第二是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问题。没有差异就没有吸引力。泾县旅游在开发中怎么才能体现不同的风格?怎样突出特色差异化开发和发展?应是认真研究的课题。如果做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缺乏个性,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市场吸引力,缺乏竞争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就是浪费。
第三是坚持产品等级标准问题。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一开始就要按照国家3A-4A级标准来进行规划设计,坚持开发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以免在申请等级评定时再来修改,造成投资浪费。宾馆酒店也是如此,在修建时就要研究国家星级标准,确定定位,以免申请评星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4.要在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下大功夫。旅游规划是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的基础,是旅游投资的指南。因此,要对旅游规划重要性认识到位,在整体规划上做到有前瞻性,科学性,长期性。在规划上泼墨写意,在建设上工笔写真,把旅游产品做成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
5.要在旅游环境改善和优化下大功夫。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服务性行业,我们不仅要创造精品景区(点),还要创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开展“满意在泾县”主题活动,使有关行业在管理、服务中有新观念,新认识,新突破。以游客为本理念,为游客着想,为游客服务,让游客满意。旅游管理部门要全面提高依法治旅水平,抓好旅游行业标准体系的贯彻执行和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实施;要进一步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加强旅游与工商、公安、物价,城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搞好旅游市场秩序监管,取缔各种非法经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安全;要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6.要在旅游商品创新开发下大功夫。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就国际一般水平来说,购物比重占到旅游收入总额的35%;在国内旅游市场中,购物比重也超过了25%。应通过组织参加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活动发现能工巧匠,创选独具地方特色和魅力的旅游商品,为旅游购物的丰富和发展奠定基础。
要做到高度重视,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引进,资源利用,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帮助支持。力求在不长时间内形成特色明显,具有规模,品牌突出,效益显著的局面,使旅游商品创造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7.要在整合旅游优势资源上下大功夫。就加快旅游业发展来讲,必须深入研究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比如开展的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就是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这样可以达到放大单体资源效应目的。要深入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一条线、一个区域各种旅游要素的捆绑销售,研究旅游景区和旅游经销商、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的整合,研究旅游景区与强势传媒的整合等等新课题上下工夫,探索旅游业超常规快速发展的新路径,新突破。要通过思维的创新,工作的开拓,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的大整合、大效应。
8.要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上下大功夫。既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更要加强服务技能的培训。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培训来实现思想观念上创新和服务意识上提高。同时要积极推动各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旅游专业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后继有人。
四、
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它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②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③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④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
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生态旅游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满意的规划不仅应该提出当前旅游活动的场地安排,而且应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出方向,留出空间。
(2009-01-08 08:14:23)
五、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出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
构建红色旅游产业格局
游历圣地,抚今追昔,凭吊怀古,了解历史进程中迸射的革命光辉,正是红色旅游主题的精神所在。在游览红色旅游景区时,有不少游客反映,有的红色旅游景点将展板作为唯一的表现方式,游客看着一堆图片和文字总觉得十分呆板,吸引力根本谈不上。据了解,我国目前不少红色旅游景点因此面临门可罗雀的尴尬。
只有将红色旅游内容做丰富了才能吸引游客,如果红色旅游线路做不到精耕细作,没有众多游客的参与和整个社会的认同,红色旅游就成了一个空泛的概念,爱国主义教育也相应削弱了效果。
在这方面,贵州省遵义市开拓红色旅游市场的做法值得借鉴。为迎接建军80周年,今年初,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市场,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积极筹划与川、渝等省市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其它革命圣地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圈,与赤水河、乌江流域相关地市联合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结合“四在农家”(即富、学、乐、美),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点,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特别提出要深度开发周边市场(重庆、贵阳、成都等),推进开发远程市场(北京、上海、广东、西安、广西、湖南、湖北等)。
据了解,9月将在遵义举办的韶山、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遵义“五大革命圣地发展论坛”,也将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市场作为了重要议题。
丰富红色旅游品牌内涵
变“单色”为“多色”,让“孤景”成“群景”。随着游客观念的提高,游人不可能专门只看烈士陵园或名胜古迹,在移步换景沿途,游人应该看到什么呢?以红色为主带多色发展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创“五彩之路”。如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将“红色”“古色”“青色”“绿色”“蓝色”景点结合起来,形成五彩缤纷之路。
红色是指红色纪念地,古色是指文化遗产,青色和绿色是指自然山水,青山绿水,蓝色则是空气环境蓝天白云.....
遵义也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串联红军长征遗址,构筑遵义红色旅游品牌。革命文化根基深厚的遵义市,拥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的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神州又一瀑布奇观”的十丈洞瀑布等多处大型自然奇观,风光旖旎,且气候宜人,因此又堪称“绿色天堂”。红与绿交融相应,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遵义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锦绣画卷。而国酒茅台之乡——茅台镇的中国酒文化更为其增添了一笔重彩,其中,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成为酒乡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防止红色旅游变味走调
红色景点大都地处偏僻,是经济欠发达、比较贫困的革命老区,根据其独有的资源——革命历史旧址和接近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开发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这原本不失为一种创意之举,但一些地区在开发商的鼓吹下,在红色景点中或附近开发各种娱乐性的项目,修建各种休闲娱乐设施等,不仅与红色旅游一点儿边都沾不上,还改变了革命历史旧址周围的初始风貌和原生态环境,甚至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对革命历史旧址的破坏。
红色旅游弘扬红色精神,是一种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述说那一段历史,重走长征路,接受思想洗礼,让灵魂不断地升华,无疑是给人们的一种先进文化的熏陶。然而,如今有些地方红色旅游却跑了调,掉了色。借“红色旅游”之名打“白色旅游”,甚至是“黄色旅游”之牌。一些地方为了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建华夏第一庙者有之、塑华夏第一佛者有之、建华夏第一龙者有之、塑炎黄第一像者有之、建帝王蜡像馆者有之,甚至复建汉奸、卖国贼的庄园也有之……
之所以会如此,首先是当地政府开发红色旅游的动机不纯,将红色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和某种形象工程,不论什么商业开发活动都打起红色旅游的招牌,不论临时搭起什么粗制滥造的“新景”都被冠以“红色旅游景点”,以此为名目来争取国家开发红色旅游的专项资金。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急不可待地拉人来投资,遂使开发红色旅游在一些商家手中变成了纯商业活动,借开发红色旅游之名行商业作秀之实。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也与开发商搅在一起,使开发活动充满了各种扑朔迷离的“玄机”。
发展红色旅游,应结合其革命历史,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体现出真正的市场价值,这样才能使红色旅游保持长久生命力。
六、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所以泾县的旅游发展要立足特色,做足、做细、做深、做精泾县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
(2009-01-01 20:07:36) 七、 应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经县旅游。
文化能激发旅游者的发散思维,激起人们尤其是文化人思接千载、情飞万里之悠情,甚至越过物质载体使旅游的含义无中生有。
苏东坡游赤壁矶作《赤壁赋》,虽然后人认为他搞错了地点,但就一个“赤壁”就让其左右联想,思绪万千。
秦牧站在满目疮痍的三元里古战而作《古战场春晓》,朱自清泛舟衰落了的秦淮河而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剑门道上荒凉的马嵬驿,因为杨贵妃那千古一吊,不知让后世多少文人雅士唏嘘扼腕。甚而至于,本来默默无闻的某个地方,因文人一枝笔而令其闻名天下,希尔顿的一部《消失的地平线》硬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令川、滇、藏三省区争得不可开交,孙犁一篇《荷花淀》而令冀中白洋淀闻名遐迩。容中尔甲一曲《神奇的九寨》成为九寨沟沟歌。文化人的创作,可以提升旅游景点的品位,就像饱读诗书可以使人更有气质一样。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
旅游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经济氛围很浓的文化;
旅游又是一种经济,是一种文化内涵很深的经济。
如果我们的旅游发展能紧紧抓住文化脉搏,深挖文化内涵,与时俱进,做足、做细、做大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文章,打好“文化”这张牌,唱响“旅游”这场戏,我们的旅游发展相信会更加灿烂辉煌......
(2009-01-01 20:01:06)
八、
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关键一环是资金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相对其它行业,它的投入大,投资回报大,投资回报期长,加之目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步深入,工农业投入等不断增加,传统的依靠财政收入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做法将杯水车薪。因此,探讨和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筹资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以加大旅游投入,将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科学利用政策筹资
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规划、调控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有条件地给予开发某些旅游项目一是的政策优惠,这无疑是吸引种类资金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争取国家的财政投资基金。
(二)利用好民间资金。
(三)要把注意力放在利用外资上。政府部门应打破常规的“招商引资”思路,“坚持内商外商一起招,内资外资一起引”。
二、依托企业和项目运作,利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
在旅游产业中旅游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构成旅游产业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根据旅游景点或景区的资源优势,以项目为龙头,组建专门的旅游公司,再由该公司在政府部门调控下就整个景区或项目的开发、招商、建设等按照市场模式进行有效动作,将公司或企业推向市场筹措资金参各种类旅游经济活动。值得重视的是,政府要坚决从具体的项目经营中退出来,转变为旅游开发建设的总设计师和投资、管理实施的监管者。
三、突出抓好经营旅游,筹措旅游发展资金
我们知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与旅游经营是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把市场经济理念充分引入到旅游开发与建设中,打破传统的政府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局面,通过市场运作吸纳社会散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大节约财政开支,也会极大地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经营旅游与筹措旅游发展资金是相互推进、相互制约的两个系统,经营好旅游更应成为充分筹措旅游资金的一个有效手段。
泾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这些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人文建设与改造、文化内涵挖掘、品牌打造及有效整合等手段来经营,才能实现资源自身价值转化,成为旅游经济能源。
这样“死”的变活后,才能有效地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并最终带来资金流。
十、 科学发展“大旅游”概念。树立“大旅游”,在整个经济调整当中,在整个城市发展当中,在整个城市国际化发展,有“大旅游”引导着大家。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把城市环境搞好,把城市产品搞好,把城市的服务质量搞好。
(2008-11-30 10:06:02) 十一、 “旅游资源和吸引物的开发、使用,不以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要求旅游设施的规划、开发和运营,都应以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在确保从旅游中获得收益的同时,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结构不会由于游客的到来而受到破坏。换句话说,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关键。这也是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
(2008-11-12 08:13:25) 十二、
旅游业发展更需要正确思路和长远发展战略,首先应,培育和突出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竞争力。泾县的发展旅游业更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和多种形式。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风情特色、休闲产业特色,等等。有好的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有好的景点和景区。旅游资源仅仅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要培育。把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这应是泾县将来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在培育特色景点上,首先,要把旅游景点打造为精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为具有独特性,甚至惟一性旅游产品。
其次,城市风格与旅游景点的格调要相匹配。景点吸引人的眼球,城市却影响人欣赏景点的心情。一些中小城市虽然有独特的风景,但是在景点开发和城市建设上,盲目模仿一些知名景点和建筑的风格,千篇一律,外在的形象掩盖了内在的特色。
第三,要完善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主要是要降低到达景区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提高安全度和舒适度。这要求加强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四,用创意创造特色。旅游资源往往不是独有的。但是特殊的创造力却能把资源优势转变独特的旅游项目。2005年是我国的“红色旅游年”,有关部门开辟了30条精品线路和100多个经典景区名录。今年红色旅游异常火爆。但是有些城市在红色旅游线路上来点绿色(生态旅游),搞“双色”甚至“彩色”旅游,收到了更好的火上加火的效果。
(2008-11-02 14:57:40)
十四、 可进入性是制约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要想富,先修路”对旅游发展来讲更为重要,安全、便捷的同时还要具备引景之功效,只强调交通不行,应该按景观路、生态路、文化路、交通路的四路合一来设计。使大家没有到景区就感觉进入了景区,这样会减少客人的烦躁程度,增加兴奋程度。
十八、
如果你足够心细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杆。说到最近几年河南乃至国内旅游的标杆,不少人就会把目光投向河南栾川。
近年来,河南栾川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迅速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强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被业界誉为“栾川模式”。
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发展出路 寻找致富良方
地处伏牛山山区的栾川,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南北方植物兼生,水源充沛,景色雄浑。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3%,境内奇山、怪石、峡谷、飞瀑、幽林、翠竹、溶洞、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两个国家四A级景区。千百年来,这些资源一直没有被重视。栾川是豫西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32万人口,25万农村人口。如何脱贫致富,该县大小官员苦苦寻求答案。他们经过多次调研考察,请专家指点,进行艰难抉择,最后在发展旅游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2000年8月,栾川县委八届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了栾川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实质上是书记、县长全部参加的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他们确定的方针是:“全党动员,部门联动,分区包干,督察到位”。并出台了60条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办事实150多项。他们特殊的工作方法是:由县五大班子领导出席,与各部委局签订责任状:以县城为圆心,六百公里为半径,画了一个大圆,所涉及到的9省22市以及河南本省的18个地市,一一分到县属各部委局,今后这些地方的旅游对外宣传就由部门包干,分头营销。到年底,哪个方向的客源市场没打开,就拿哪个部门的领导是问。于是,无论省内还是省外营销,几十个部门的领导,都肩挎绶带,带上所属人员摆摊设点,散发资料,向公众介绍栾川旅游产品,浩浩荡荡成了一大风景。三年来,这样的旅游推介会搞了100多次,共有五十多个县直单位、企业的300名干部职工参加,走出去营销的城市达50多个。他们还组织了2300多家省内外旅行社来栾川踩线,组织了五十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
“栾川模式”是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
对于栾川模式,有人这样总结,栾川旅游的发展,为贫困山区如何走向小康探索出了一条有借鉴意义的路子。
“栾川模式”究其经验内容上来讲,它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和探索出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快速发展旅游的工作经验。
第一,就是各级领导真抓实干。现在国内各地都在抓旅游发展,许多地方把旅游发展放在支柱产业的地位上,或者下决心要发展支柱产业。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栾川能够脱颖而出,能够实现它的快速发展,第一个原因就是各级领导真抓实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上,而是踏下心去,扑下身来,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第二,我觉得它的成功值得效仿的地方,就是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应该看到,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要给老百姓讲清楚。旅游业发展最直接得利的是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栾川的成功就在于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创造性很高。
第三个成功的经验是精心策划,部门联动,迅速打开旅游市场。栾川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在短短的四五年当中把市场打开,经验就是部门联动,就是促销责任制。他们以栾川为中心,600公里为半径,9个省,40多个市,一一分解,部门包干,分头促销,奖惩分明,迅速打开市场,这个做法,如果按照现代的市场观念,显得有一点原始,有一点传统,但是在中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情况下,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第四,市场运作,政策优惠,营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把传统的做法和现代的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很快打开局面。
回顾栾川旅游的发展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栾川旅游业起步之初政府主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县五大班子齐抓共管,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上下连动,真正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大抓旅游的浓厚氛围,这为栾川县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旅游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后,栾川县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不是政府包办,而是采取了依靠优惠政策,资源共享等方式,深化体、机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市场化的运作,逐步使旅游业走上了市场化发展的路子,从而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强劲的团队。
“栾川模式”创造出的旅游强县
从2000年开始,栾川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支柱来培育,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机制,汇聚全县力量,共唱旅游发展一台戏,先后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60多条,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游客数量连年翻番,旅游收入成倍增长。2004年,该县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3番,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23.9%。
叫响了“休闲栾川”品牌。栾川旅游已打造出一个包括山水游、农家游、温泉游、滑雪游在内的响当当的休闲旅游品牌。过去“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栾川,如今声名鹊起,“休闲栾川”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目的地。仅2003年以来,就接待了10余次省外旅游专列和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外国游客。目前,省外游客占客源总量的40%。
提升了产业化水平。栾川旅游坚持市场运作,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包括开发建设、市场开拓、管理服务、生态环境等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以资本运作为突破口,先后吸引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开发了13项旅游重点项目,实际利用资金4.6亿元,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旅游业做大做强。
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栾川新的支柱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7.5:50.1:32.4优化为2004年的17.8:40.3:41.9;2004年该县生产总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旅游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0元,年均增长6.5%,全县20%以上农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
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以旅游业为纽带,栾川由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县,迅速走向全国,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潮流,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栾川民众既保持了勤劳纯朴的民风,又增强了致富创业的本领,遵纪守法,安居乐业,社会融洽祥和。近年来,栾川先后荣获中国全国文明县城、中国全国卫生县城、中国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五十优、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栾川模式”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实践中,探索出的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他们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要具有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胆略。栾川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大有作为,能够形成支柱产业,对于扩大开放、促进就业、脱贫致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有条件的地方应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挖掘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果断决策,从产业的角度去培育它、去发展它,不断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栾川依靠市场运作,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的实践表明:要实现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平等竞争,激活生产要素,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服从保护,发展促进保护,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具备不断创新的勇气。栾川旅游业瞄准一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跳起来摘桃子”,叫响了“休闲栾川”品牌,实现了强县富民。他们的实践表明: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创新经济”,面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只有用创新和超前的意识指导自己,才能把握变化莫测的市场脉搏,抢占先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征程中,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在各项工作中争取主动、领先一步。
4、要形成全民参与的合力。栾川全民参与、办大旅游的实践表明:任何一项工作,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群众的支持度、参与度是我们工作的基础,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就抓住了根,找到了本,开挖了源。只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工作的合力,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就能够把新兴的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5、要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栾川发展旅游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扑下身子,率先垂范,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他们的实践表明:要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以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带作风。每项工作都要有力度、有措施、有保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突破,才能上新台阶。